养生壶落灰、饼干堆成山:老年人的“网购瘾”背后藏着啥?
搜狐财经·2025-06-09 11:22
老年人网购现象 - 老年人网购频率高且购买量大,如5斤起购的蔬菜、5升装洗衣液一次性购买12桶、三五斤饼干等,导致大量商品浪费或堆积 [3] - 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低价商品,如6元一顶的帽子一次性买5顶、十几元的放大镜因降价重复购买等,对价格敏感度极高 [4] - 部分老年人沉迷创造"不存在的需求",如购买不使用的养生壶、过量台灯等,购物行为超出实际需求 [3][4] 老年人网购心理动机 - 通过网购填补生活空白和社交需求,如参与同学群"种草"低价商品、与快递员交流等,成为独居老人日常重要期待 [4][5] - 追求"跟得上时代"的驾驭感,网购行为赋予老年人对生活的掌控权,如坚持自主选择购物小车而非接受子女建议 [4][5] - 心理补偿机制明显,部分行为源于对年轻时物资匮乏的补偿,或通过购物获得"独具慧眼"的成就感 [5] 老年人网购平台偏好 - 偏好操作简单且低价商品集中的平台,如支付流程简便、主打"低价包邮"的平台,排斥品牌保障但操作复杂的平台 [4] - 社交属性驱动平台选择,如通过群聊分享购物链接、参与砍价活动,形成群体性使用习惯 [4] 子女应对策略 - 暗中把关商品质量,如替换劣质塑料分装盒为玻璃制品,避免直接指责但强调健康风险 [7] - 选择性满足情感需求,如接受老人赠送的"一眼假"首饰并夸赞,优先保障安全与健康边界 [7] - 通过替代方案转移兴趣,如提供优质饼干替代老人盲目选购,避免正面冲突引发抵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