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熙VS巨子的生物战,已经打到了「滴血验胶原」
36氪·2025-06-09 12:58

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代表的玻尿酸阵营与巨子生物代表的重组胶原蛋白阵营正在争夺医美市场主导权 [39] - 玻尿酸阵营因技术突破导致原料价格下降、专利壁垒消散,行业盈利能力大幅削弱 [40] - 重组胶原蛋白阵营受益于新赛道红利期和行业标准真空期,但存在概念炒作和研发投入不足问题 [41] 事件时间线 - 5月17日华熙生物公开驳斥券商研报唱衰玻尿酸、吹捧重组胶原蛋白的行为 [5][6] - 5月24日美妆博主郝宇发布检测报告质疑巨子生物核心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远低于标注的0.1% [13][16] - 6月1日华熙生物公开支持郝宇并披露资本关联,巨子生物三小时后宣布启动法律程序 [25][26] - 6月5日郝宇再次质疑巨子生物检测报告真实性,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33] 产品与市场影响 - 可复美胶原棒占巨子生物超80%营收,年销售额达45亿元,是电商平台类目榜首 [16] - 争议爆发后巨子生物股价9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5.2%,市值蒸发超160亿港元 [34] - 天猫618预售排名显示可复美从第3位下滑至第12位 [36] 技术争议焦点 - 华熙生物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存在概念差异,多数重组产品实为多肽 [31] - 巨子生物被质疑检测方法不合规,报告缺乏机构名称和盖章,涉嫌"拼图式嫁接" [1][33] - 行业缺乏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企业宣传自由度较高 [41] 公司财务对比 - 巨子生物2024年销售费用达20.08亿元(营收占比36.25%),研发费用仅1.06亿元(占比1.9%) [41] - 华熙生物研发投入占比6%,显著高于巨子生物 [41] - 华熙生物市值从1400亿缩水至261亿,巨子生物上市后市值反超华熙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