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改革背景与目标 -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获批面世,标志着基金行业从"旱涝保收"转向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新模式 [1] - 改革源于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行业需破解"单维逻辑下的三重困局":基金公司过度追逐超额收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销售渠道顺周期营销模式 [3][4]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改革策略 - 公司需从战略高度理解改革,主动卸下"超能力"包袱,向内夯实投研内核,向外加强负债端能力建设 [2] - 推动产品分类逻辑转型,从单一"资产构成"转向"资产构成+投资者风险偏好",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双向奔赴 [2][9] - 重点落实三项内部改革:深化平台能力建设、优化产品体系布局(含权产品按442比例分配)、推进浮动费率机制 [11][12][13] 资产端能力提升举措 - 尊重基金经理专业能力,深化宏观战略、资本市场及新兴产业研究,提升价值发现能力 [6]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避免风格漂移,增强投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7] - 加强中台风控与投研协同,提升投资行为稳定性和抗风险韧性 [7][10] 负债端生态重建路径 - 以投资者需求为原点,匹配多维度投资策略,构建"多维逻辑价值共生型"生态 [5][7] - 含权产品服务分层:40%中低风险偏好(股债混合)、40%中高风险偏好(宽基指数)、20%高风险偏好(行业主题指数) [12] - 浮动费率产品作为利益绑定突破口,首批26家机构中交银施罗德已积累试点经验并跑赢基准 [13] 改革预期成效 - 对投资者:树立合理收益预期,减少非理性行为,实现"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持有体验 [9][10] - 对基金公司:增强产品收益确定性,卸下"超能力"包袱,规模稳健提升 [8] - 对销售渠道:缓解客诉压力,推动销售模式从脉冲式转向常态化专业服务 [8]
交银施罗德基金董事长张宏良:卸下“超能力”的包袱,共建共生方能行稳致远丨对话资管3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10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