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壹快评|中国车市口水战可休矣
第一财经·2025-06-10 19:04

行业竞争乱象 - 恶性价格战已被行业广泛认知为有害行为,会破坏供应链稳定、降低产品安全标准、削弱产业盈利能力[1] - 过度口水战危害更甚,表现为高管隔空互怼、发动粉丝舆论混战、人身攻击等,已从暗讽升级为公开点名骂战[1][2] - 典型案例包括:魏建军暗示行业存在"恒大式"危机、比亚迪李云飞用"人狗论"回应、吉利/奇瑞加入骂战、小米华为高管互怼[1][2] 舆论战本质与影响 - 企业家利用个人IP流量发动舆论战,本质是以"网络大字报"形式进行另类恶性竞争,成本低于价格战但收益可观[2] - 导致三大恶果:稀释企业注意力(技术研发精力转向舆情战报)、损害国际品牌形象、拖垮行业价值观[3] - 行业出现价值观异化:夸张营销取代产品力、同行攻击成竞争手段、"十年磨一嘴"替代技术创新[2][3] 行业发展反思 - 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功依赖四大要素:国家战略前瞻、企业家群体、完备产业链、超大消费市场[3] - 当前短板在于商业伦理缺失,需坚守生命安全底线和产业链共益责任,避免互害式竞争[3] - 有效竞争应区分"理性监督"与"情绪宣泄",揭露乱象需基于事实而非公开骂战[4] 破局之道 - 企业需重建对造车本质的敬畏,平衡竞争烈度与对产品/用户/行业的基本尊重[5] - 监管部门应严惩技术不达标、恶意诋毁、虚假宣传等突破底线行为[5] - 历史证明伟大企业均以持续创新和品质立足,而非舆论喧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