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从基础能力支撑、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三大维度构建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框架 [1] - 重点规划了温室气体核算、市场机制设计、适应行动规范等领域工作,为气候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1] - 方案的实施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碳排放管理,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1] 温室气体核算与核查 - 温室气体核算、核查、监测列为"基础能力支撑"的核心支柱,为整个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 - 国内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已相对完善,发布了数十项国家标准,涵盖组织层面核算通则及具体行业核算标准 [2] - 我国在制定温室气体核算相关标准时,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部分国际标准已被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2] - 温室气体核查标准虽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已有一些实践操作规范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3] 温室气体监测与排放管控 - 当前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4] - 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在碳市场中的应用规则尚不完善,亟待构建配套标准体系 [4] - 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强化源头防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4] 能碳管理平台应用 - 能碳管理平台作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步在企业中普及 [4] - 能碳管理平台监测的数据范围主要是企业的直接排放和能源使用排放,供应链排放的界定和监测相对复杂 [6] - 能碳管理平台的用户多为大型制造企业或政府,中小企业应用相对较少 [6] 市场机制与减排动力 - 市场机制作为连接政府政策与企业行动的桥梁,其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减排目标的实现 [7] - 全国碳市场当前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限于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尚未获准入场 [7] - 未来的排放强度标准将对企业运营产生直接约束 [7] 跨部门协作与标准体系构建 - 行业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需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7] - 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非常必要 [8] - 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落地亟需跨领域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 [7] 适应气候变化标准建设 - 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标准建设步伐有待提速 [9] - 国内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及减缓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 [9] - 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39个市(区)入选 [9] 金融支持与气候适应 - 完善的适应标准体系可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风险识别工具 [9] - 标准体系为开发支持适应行动的金融产品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认证依据 [10] - 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可以为气候风险投融资提供重要依据 [10]
应对气候变化新标出台,企业面临核算、减碳、适应三重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11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