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举措 核心观点 - 中办、国办发布《意见》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上市,旨在深化科技与金融协同、推动跨境资本流动、提升金融开放水平 [1][2][6] - 政策背景包括国家战略驱动粤港澳深度融合及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要求,目标构建"香港募资+内地产业化"的跨境资本循环生态 [1][2] - 举措特点为深化科技金融全链条协同、突出深港融合特色、推进风险可控式前沿领域开放 [6][7]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试点 - 深圳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试点将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4][5] - 试点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股债联动等工具升级,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闭环,金融支持从单一信贷转向系统性方案 [6] - 深圳120万家商户已覆盖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具备开展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资源禀赋 [7] "H+A"双重上市机制 - 政策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进一步打通跨境资本流动路径,但面临跨境制度差异、资金流动受限及市场预期冲突等堵点 [1][3] - 港股与A股在财报披露规则(国际会计准则vs中国会计准则)、公司治理要求(如ESG)及投资者结构(机构主导vs散户为主)存在显著差异 [3] - 深港两地监管机构尚未建立高效联合审查机制,审批周期可能延长,且港股募资回流需符合外债额度等管理要求 [3] 政策紧迫性与可操作性 - 紧迫性体现在破解跨境资金结算创新、产业升级窗口期资金需求精准化等深水区矛盾 [8] - 可操作性依托创业板注册制、QFLP试点等18项成熟经验,新举措可复用现有监管框架,风险防控有绿色金融条例等制度保障 [7][8] - 深港监管沙盒协同机制可防控跨境套利风险,为资本项开放提供"安全试验场" [7][8] 深港金融协同与开放 - 政策推动形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产业金融中心"双核格局,回应2014年"联通港澳市场"诉求 [6] - 深圳将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绿色金融标准等前沿领域压力测试,为全国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及绿色金融链探路 [6] - 2025年前计划探索建立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响应"双碳"目标 [7]
21专访|广东省社科院刘佳宁:“H+A”双重上市机制,进一步打破跨境资本流动壁垒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11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