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德系与日系,谁更中国化?
36氪·2025-06-12 10:57

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 - 中国竞争对手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发展迅猛,凭借先进技术、创新设计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1] -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实施的关税壁垒导致德国汽车在美国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企业利润受挤压[1] - 欧洲市场对纯电动车需求摇摆不定,受充电设施不完善、续航里程焦虑等因素影响[1] 德国车企的困境表现 - 梅赛德斯-奔驰撤回全年预测,保时捷调降盈利预期,奥迪裁撤7500个岗位以节省11亿欧元开支[3] - 大众集团计划2030年前在德裁员3.5万人实施激进改革[3] - 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保时捷下滑42%,宝马下滑17%,奔驰下降9.5%,奥迪减少7%[6] 思维定式问题 - 德国车企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业务,对电动化和软件领域重视不足[3] - 高德纳研究副总裁指出德国车企深陷自身成功的泥沼,难以推动根本性变革[3] - 中国市场对德国车企在电动化和软件领域的评价仅为"中等水平"[6] 中国竞争对手的优势 - 中国本土纯电动品牌拥有约20%的成本优势[8] - 中国竞争对手更具活力、创新速度更快,产品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8] - 中国在数字化和电池技术领域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强大创新能力[14] 破局之道:深度中国化 - 大众集团通过"在中国,为中国"策略,与上汽、一汽等合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11] - 日系车企如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凭借本土化配置和亲民价格赢得市场[12] - 德国车企需重塑企业文化,打破"汽车硬件至上"传统思维,加大对软件和数字化技术的投入[14][16] 电动化与软件转型 - 2024年德国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27%至381,722辆[8] - 瑞典Northvolt申请破产,显示欧洲电池企业难以抗衡亚洲巨头[14] - 德国车企需在不牺牲品牌溢价的前提下,夺取电动化与软件领域主导权[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