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美打工人:普通人碰医美,大多会后悔
虎嗅·2025-06-12 14:00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医美行业长期游走在光鲜与灰色地带之间,广告承诺的变美捷径与现实中高风险并存[2] - 行业术语频繁更替,从"玻尿酸"到"肉毒素",从"少女针"到"馒化针",反映消费者在焦虑中的反复试验[4] - 行业从业者指出"轻医美"并不轻,只是将风险包装得更温和[6] - 医美正渗透进普通人生活,但从来不是无风险的游戏[7] - 行业消费趋势从"整感十足"转向追求"妈生美","轻医美"渐成主流[16] - 抗衰成为热词,中年客户追求优雅老去,年轻女性从25岁开始抗衰几乎成行业共识[17] - 玻尿酸、水光针、光子嫩肤三类项目常年稳居销售榜前三[18] - 2024年行业两大热点是"馒化针"与"鼻修复",唇部手术悄然回潮[21] 产品与价格 - 2013年前后注射类项目价格普遍在1000至3000元之间[14] - 轻医美项目价格亲民:几百元玻尿酸、百元出头水光针、三四百元国产肉毒素[19] - 玻尿酸首次维持3至6个月,累积3~4次后每2至3年维护一次,肉毒素国产维持3至4个月,进口可达半年至一年[20] - 线上平台出现198元玻尿酸、298元肉毒针等低价项目,背后是药物稀释或使用低劣原料[27] - "韧带打发"本质是玻尿酸定点填充,每支售价上万,常规三到五支起跳[42] 行业风险与乱象 - 光电类仪器项目相对安全,最坏结果只是没效果,而注射类项目风险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组织坏死甚至失明[23][24] - 大型医美机构也使用没有合法资质的"三无产品",进口大牌与国产无名产品成本可能差十倍[26] - 存在"打包售卖"套路,机构先用正品药盒取信顾客,打麻药后偷偷换成三无产品[26] - 低价项目背后是药物稀释,如肉毒素从标准稀释2.5倍到4-5倍再分装[27] - 2024年有90后女孩因非法注射玻尿酸导致终身残疾[29] - 2024年天津35岁女子在黑医美工作室注射玻尿酸后死于肺动脉栓塞[39] - 2021年新疆19岁女孩在无资质整形手术中突发心跳骤停[39] 从业者与机构 - 医美医生收入可观,新人月薪过万,单个注射项目抽成两三百,经验丰富者月入五万以上[34] - 部分"明星医生"并非医学出身,有来自中医专业或护士转行[35] - 机构分为"直客型"和"渠道型",后者风险更高,通过压缩成本维持利润[47] - 有机构专门锁定30-60岁中高龄女性,销售人员扮演"知心亲人"推销三无产品[47] - 上游厂家定期邀请公立医院医生授课,内容涵盖面部解剖、安全评估等专业知识[49]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对医美产品普遍缺乏了解,早期盲目追逐见效快、价格低[14] - 消费者投诉追溯困难,因在不同场所由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产品[30] - 2023年长春张女士因隆鼻手术被擅自更换材料,只能借助短视频平台维权[32] - 有消费者贷款做全脸整形,术后第三天仍在消肿期就要求退款[33] - 存在极端案例:一位女性进行两次吸脂、三次鼻整形、三次眼部手术甚至大拉皮手术[44] - 湖北女孩从隆鼻开始逐渐"馒化",即使尝试溶解酶也难以恢复最初模样[45] - 一位模特从微调下颌线开始,过量注射导致左脸严重淤青需紧急溶栓[46] 行业规范与建议 - 行业宣传口径从"立竿见影"转向"安全""维稳",反映消费者态度转变[50] - 建议消费者查医生真实学历背景,教育经历是最难伪造的标签[50] - 应寻找长期耕耘某一领域的专家,如"鼻专家"或"眼专家"[52] - 医美门槛降低,基础项目几百元可尝试,但需保持健康与理性判断[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