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庆衡: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事件对中国汽车大企业并购的启示
36氪·2025-06-13 10:20

行业并购案例研究 - 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案以383亿美元完成,创下世界工业史上最大兼并记录,随后又收购三菱34%股份和现代10.5%股份,试图构建全球汽车帝国[5] - 并购后文化冲突显著,奔驰与克莱斯勒业务难以融合,三菱与现代相继退出,最终克莱斯勒被出售给Cerberus基金,戴姆勒恢复独立运营[12][36][88] - 中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一汽、东风、长安)合并传闻持续多年,长安汽车近期升格为国资委直属央企,合并进程可能暂缓[1][89] 跨国合作与战略调整 - 北汽集团利用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的契机,重组北京吉普并引入奔驰轿车项目,解决长期亏损问题[8] - 戴姆勒退出三菱和现代时股价高位套现,分别获得7.4亿欧元收益,战略收缩聚焦核心业务[13][36] - 北京奔驰项目获批后同时生产奔驰和克莱斯勒300C车型,但双品牌运营困难最终导致克莱斯勒退出[77][79] 管理层变动与治理挑战 - 戴姆勒董事长施仑普提前两年半离职,蔡澈接任后公司市值单日上涨37亿欧元,反映市场对战略调整的认可[80][82] - 北京奔驰CEO人选博弈激烈,美籍华人Joe Chao因文化冲突和权力斗争任职一年即被德国高管取代[45][73][75] - 施仑普全球扩张战略受挫,过度依赖小圈子决策,对亚洲市场理解不足导致三菱、现代投资失败[15][17][84] 运营管理与文化冲突 - 戴姆勒并购后奔驰与克莱斯勒各自保持独立运营体系,美国团队主张精益生产与德国传统模式产生激烈冲突[37][71] - 北京奔驰建设期间面临双重汇报体系,克莱斯勒派驻高管与德国项目组权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43][46] - 合资企业中外方关于CEO权力的分歧持续,德方最终通过人事更迭确立控制权,但过渡期损失运营效率[75][76] 注:所有数据与事件均基于原文所述,未添加外部信息或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