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原生应用市场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AI原生应用用户规模突破1.2亿,同比增长232%,形成原生App、AI插件、AI手机及智能硬件四大主流落地模式 [1] - 行业从早期广泛探索转向理性收缩,代表案例包括阶跃星辰停止"冒泡鸭"大规模投入、昆仑万维"天工AI"转向办公智能体 [1][10] - 竞争焦点从功能堆砌转向用户核心价值挖掘,行业进入淘汰洗牌阶段,ChatBot、AI写真等六大关键赛道经历显著兴衰 [2] ChatBot赛道竞争格局 - 文心一言凭借先发优势成为国内首个用户破亿的生成式AI产品,但后期因闭源策略、定位模糊及激进收费(专业版59.9元/月)被Kimi、豆包等超越 [3][4][5] - 2024年12月豆包以7523万MAU领先,文小言(原文心一言)降至1224万;2025年3月DeepSeek以1亿MAU登顶,豆包1.18亿次之 [5][18] - 百度在长文本、多模态等关键战场全面落后,主因包括开发者生态缺失、产品迭代缓慢及价格战失利 [5] AI写真赛道典型案例 - 妙鸭相机以9.9元低价策略引爆市场,日收入峰值达53万元人民币,但后期因功能单一(仅支持20张照片生成)及竞品冲击迅速衰落 [6][7] - 美图秀秀通过AI消除、扩图等功能升级形成壁垒,妙鸭相机日下载量跌至1000左右,证明技术惊奇感难以维系长期用户 [7] 陪伴AI赛道头部效应 - Minimax旗下星野凭借多模态角色定制(支持语音交互)实现7.7天月人均使用时长,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5天 [11] - 阶跃星辰"冒泡鸭"因无法突破头部壁垒停止投入,反映陪伴类产品用户迁移成本高、依赖角色记忆等特性 [10][12] AI搜索赛道演变路径 - 秘塔AI搜索曾以721万MAU位列行业第三,但因RAG技术普及沦为标配,2025年MAU跌至138万排名第29 [13][14] - 昆仑万维"天工AI"彻底放弃搜索定位,转向办公智能体,目前仅三六零"纳米AI搜索"坚守垂直赛道 [14][15] 智能助手赛道流量争夺 - Kimi通过B站投流实现402.9%访问量增长,但获客成本高达30-40元/人,后期因算力不足导致用户体验下滑 [16][17] - 豆包依托抖音流量池实现1.18亿MAU反超,显示大厂生态优势对创业公司的碾压效应 [17][18] 泛娱乐赛道传播特性 - AI孙燕姿翻唱视频获360万播放量,"兵马俑跳科目三"话题获4000万微博关注,但生命周期普遍短暂 [20][22] - 此类内容依赖开源技术(如So-vits)和情绪刺激,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快速沉寂 [20][21][22] 行业演进核心结论 - 2024年野蛮生长后,2025年进入理性收缩期,胜负关键转向用户价值挖掘与场景差异化能力 [23] - 当前AI应用尚未到达"iPhone时刻",未来需构建完整体验集合而非单点能力拼图 [24]
始于热潮,归于沉寂:曾经爆火的AI应用都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