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观点丨从汽车圈“内卷”到新能源电池判决风波:法庭智慧的反思
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不正当竞争案 -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中创新航2022年7月27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声明》构成商业诋毁,需在判决生效后15日内公开赔礼道歉并消除影响 [1] - 中创新航因此案已于2023年4月被执行222万元人民币 [1] - 案件引发对法律判决与产业发展关系的深层思考,可能影响企业未来公开提出行业问题的意愿 [3] 汽车行业竞争冲突案例 - 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高层公开指责比亚迪存在"恶意降价"、"拖延供应商账期"等行为,比亚迪回应称相关批评缺乏依据 [2] - 冲突促使工信部出台政策反对行业"内卷",要求企业公平竞争 [2] - 多家主机厂响应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 [2] 司法判决对行业生态的影响 - 严厉的司法裁决可能抑制企业公开批评行业问题的积极性,导致行业监督机制萎缩 [3] - 判决可能加剧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的竞争紧张关系,双方此前已存在专利纠纷 [3] - 存在"法律武器化"风险,即企业将司法途径作为压制竞争对手的工具 [3] 司法智慧与产业发展的平衡 - 法院判决需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避免机械执行导致市场生态恶化 [4] - 理想的司法裁决应促进健康竞争,激发市场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4][5] - 呼吁司法体系在裁判中更多考虑社会经济效果,服务于产业长期繁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