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迪链事件核心分析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暗示汽车行业存在类似恒大的高负债风险,市场普遍联想至比亚迪2024年底5846.6亿总负债及70%资产负债率[2] - 比亚迪高管回应称公司127天付款周期优于上汽(164天)、长城(163天)等行业同行,负债率处于正常区间[2] - 6月10日后多家车企突然集体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工信部表态支持该举措[2] 迪链运作机制与特点 - 本质为基于比亚迪企业信用的电子债券凭证,不受《票据法》约束,类似"白条"[3] - 运作流程:供应商供货→验收开票→可选择现金或迪链结算,迪链可持有到期/拆分流转/融资变现[3] - 与商票关键区别:缺乏央行统一监管平台,规则由企业自定,兑付依赖真实贸易背景而非刚性兑付[17] - 行业规模:全国类似平台超600家,年规模突破5万亿,比亚迪迪链2023年披露累计开立超4000亿[20][22] 对供应商的影响 - 强势供应商(如能源巨头)可获得现金结算,中小供应商被迫接受迪链且需让利[7][8] - 实际账期远超宣称的127天:2-3月对账期+半年迪链到期,导致年周转资金被占用[9] - 融资成本:保理融资利率普遍4-10%,部分低至3%,但存在比亚迪与银行分润嫌疑[11][12] - 流动性风险:华东华中地区第三方机构拒收迪链,珠三角以外区域流通性差[14] 行业比较与风险维度 - 比亚迪开票规模达长城汽车40倍(4000亿vs100亿),但营收仅为后者3倍[22][23] - 对比独立平台中企云链(服务3845家核心企业)7500亿规模,迪链单家企业达其一半[24] - 行业普遍存在类似工具(长城链/安吉链等),但比亚迪规模引发特别关注[19][21] 监管动向与行业趋势 - 工信部推动的60天账期承诺被视为改善供应链健康度的积极信号[2][26] - 行业需要平衡"优胜劣汰"与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双重目标[26] - 理想状态是建立电汇为主的结算体系,减少金融工具对实体产业的挤压[28]
车企是如何靠“打白条”,把供应商压榨到需要借钱运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