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专业”拓宽就业路
经济日报·2025-06-15 05:43

高校"微专业"政策导向 - 中办国办发文引导高校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 支持建设社会急需紧缺技能的"微专业"[1] - "微专业"是高校探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院系围绕特定领域开设课程组 面向在校生和职场人士双向培养[1] - 课程设置突出学科前沿和交叉内容 具有融合导向和实用导向特征 成为打破专业壁垒的重要方式[1] "微专业"发展优势 - 传统专业申报需2-3年审批加4-5年培养期 易错过行业风口 而"微专业"设置灵活可快速响应需求[1] - 优质"微专业"可能发展为正式专业 企业可通过该模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实现教育需求与职业需求对接[1] - 已有多所高校开设"微专业" 有效打通学科壁垒和校企人才培养通道[2] 潜在问题与规范建议 - 需警惕专业设立追逐热度现象 应结合国家战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控制总量并淘汰不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2] - 当前存在收费标准不明确 修习证书的学历认证效力及求职认可度等实践问题待解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