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述 - 可穿戴腕带设备是一种佩戴在手腕上的便携式电子设备,通过集成传感器、芯片和智能算法,实现健康监测、运动追踪、信息交互等功能 [2] - 按功能分类包括健康监测型、运动追踪型、智能通知型、定位管理型、心理监测型、个性化服务型等 [2] - 健康监测型设备可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睡眠质量等数据,适用于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监护等场景 [3] - 运动追踪型设备可记录步数、距离、卡路里消耗等数据,支持多种运动模式识别和GPS定位,适用于健身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 [3] - 智能通知型设备可接收来电、短信、社交媒体提醒,支持日程管理和音乐控制,适用于日常办公和通勤场景 [3] 行业发展历程 - 2000-2014年为萌芽期,产品以简单运动追踪手环为主,功能单一,主要满足基本运动步数和睡眠监测需求 [5] - 2015-2018年为快速增长期,技术进步使设备实现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监测,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智能手表开始兴起 [5] - 2019-2023年为创新升级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健康监测、智能交互、运动追踪等方面升级,应用领域拓展至医疗、养老等专业领域 [6] - 2024年至今为稳定发展期,技术突破提升设备性能、精度和续航,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头部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7]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原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零部件(芯片、显示屏、电池等)和生产设备(注塑机、SMT贴片机等) [9] - 中游为可穿戴腕带设备生产制造环节 [10]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健康监测、运动追踪、社交互动、影音娱乐、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等 [10] 行业政策 - 2025年1月商务部等五部门印发《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对购买智能手表(手环)给予15%补贴,每件最高不超过500元 [11] - 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进可穿戴设备在养老场景的应用 [13] - 2024年4月工信部开展5G轻量化行动,满足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场景应用需求 [13] - 2024年9月工信部推进移动物联网发展,扩大可穿戴设备在智慧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13] - 2025年4月商务部等十二部门发布《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支持可穿戴运动电子产品发展 [13] 行业现状 - 2025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0.47亿台,同比增长13% [14] - 基础手环、基础手表和智能手表三大品类均实现显著增长,推动市场扩张 [14] - 市场正从"硬件驱动"向"生态驱动"转型,厂商加快平台和服务开发以提升用户留存 [14] - 小米通过产品组合和HyperOS深化设备集成和用户参与 [14] - 华为通过华为健康APP构建闭环健康生态系统 [14]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小米出货量增长44%至870万台,重回全球第一,主要受益于红米手环5热销 [16] - 苹果位居第二,Apple Watch出货量同比增长5%至760万台 [16] - 华为稳居第三,出货量同比增长36%至710万台,生态战略从中国拓展至海外市场 [16] - 三星出货量同比大增74%至490万台,通过"双轨制"战略覆盖新兴和发达市场 [16] - 佳明出货量增长10%至180万台 [16] 华为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710万台,同比增长36% [18] - Watch GT系列累计销量突破8000万台 [18] - 与70余家三甲医院合作,推动设备数据纳入慢性病管理平台 [18] - 通过"星闪"技术实现设备与跑步机、体脂秤等10类运动器材联动 [18] - 产品矩阵覆盖多个价位段,从269元的华为手环10到23999元的WATCH ULTIMATE DESIGN黄金款 [19] 小米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870万台,同比增长44% [21] - 红米手环系列累计销量超1.2亿台 [21] - 2024年总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5.04%;毛利765.60亿元,同比增长33.20% [21]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推动产品向"无感化、主动化、专业化"方向演进,柔性显示、生物兼容材料、AI算法等技术将催生新一代设备形态 [23] - 场景深化催生医疗、工业、养老等垂直领域解决方案,设备从消费级市场向专业领域渗透 [24][25] - 生态构建与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厂商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生态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面临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 [26]
研判2025!中国可穿戴腕带设备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出货量分析: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出货量增长13%,生态驱动转型加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