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推动能源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支撑,新能源发电项目从6月1日起原则上全部入市交易,电价由市场决定[1] - 新能源全面入市打破地域壁垒,促进跨省跨区交易规模扩大,电力市场建设工作进一步换挡提速[1] -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化交易规模逐年扩大[1] 市场机制与框架 - 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出台电力中长期、现货、绿电、绿证交易等配套规则,统一电力市场"度量衡"[1] - 多层次市场框架基本形成,覆盖省际、省内空间,以及多年、年度、月度、月内和日前、日内现货交易[1] - 交易标的覆盖电能量、辅助服务等品种,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制度基础[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2]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由17%提升至63%[2] - 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发挥"压舱石"作用[2] 电力供应与低碳转型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跨区通道最大送电达1.42亿千瓦,最大支援华东、西南1400万千瓦[2] - 安徽绿电日挂牌交易进入常态化阶段,实现绿电交易全周期覆盖[2] - 国网铜陵供电公司聚合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等6类资源超9万千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2] 绿电交易与新能源消纳 - 国网铜陵供电公司构建"中长期交易+周交易补充"复合交易模式,累计出清绿电电量97兆瓦时[3] - 2024年全国超过50%的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新能源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3] - 2024年绿证绿电交易合计电量达44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4%,约四分之一新能源实现环境价值[3] 电价与国际比较 - 我国居民和工商业平均电价水平分别为全球50个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32%、39%,均列第44位[3] 未来规划与目标 -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实现全国基础性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基本规范统一[4] - 到2029年全面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4]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5]
今年6月1日起新投产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交易——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速
经济日报·2025-06-16 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