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你的钱包!多地金融监管局密集提示
金融时报·2025-06-16 07:08
非法金融中介活动现状 - 近年来非法金融中介以"代办无抵押贷款""征信修复"等名义进行诈骗,通过虚假宣传收取高额服务费并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1] - 此类活动扰乱金融秩序,加剧消费者财务困境,6月起全国开展防范非法金融宣传月活动,多地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 [1] 常见非法金融骗局类型 - 贷款中介骗局:以"低利率""快速放款"诱骗消费者支付手续费,伪造流水后拖延放款或消失 [2] - 代理退保黑产:虚假宣传"代理维权",阻碍正常维权流程并盗用个人信息 [2] - 信用修复谎言:宣称可"征信洗白",收取费用后无法兑现承诺 [2] - 恶意逃废债务:冒充专家教唆消费者拒绝协商,从中牟利 [2] 非法中介主要操作手法 - 话术陷阱:利用信息差编造专业术语诱导消费者 [3] - 合同迷宫:设置阴阳合同、模糊利息计算及隐藏高额违约金条款 [3] - 黑产链条:倒卖消费者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用于电信诈骗 [3] 消费者防范措施 - 需通过金融机构官网等官方渠道核实中介资质,警惕推销电话中的非正规要求 [4] - 银行等正规机构不会在放贷前收费,提前收取"手续费"极可能是诈骗 [5] - 遭遇诈骗应保存证据并通过12378等合法投诉途径维权 [5] - 避免将消费贷用于投资、购房等非消费领域,防止以贷养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