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发展现状 - 联赛开赛仅一个月即实现"火遍互联网"效果,上座率已与国内最高水平职业联赛比肩,第三轮场均观众达15025人,徐州队与连云港队之战现场人数首次突破两万[2][8] - 赛事共有13支代表队参赛,516名注册球员中业余球员占比达65%(337名),年龄跨度16-40岁,平均年龄24.09岁,涵盖大学生、个体户等多元背景[2] - 联赛采用群众体育模式运作,明确不与职业联赛接轨,但为业余球员提供被职业球队发掘的机会[8] 参赛球员结构分析 - 大学生球员表现突出:南京体育学院大一学生花志成(左边前锋)单场梅开二度引发球迷追捧,社交媒体粉丝翻倍;同校祁睿(左边后卫)展现左脚射门潜力[3][4] - 中年球员占比显著:包括36岁烧烤店主绳晟(宿迁队)和40岁建筑公司合伙人王飞(苏州队),后者保持每周5训强度[5][6] - 职业背景球员占比:前职业球员占参赛总人数34.7%(179名),包括曾效力中乙联赛的王飞等[5] 赛事运营数据 - 观众人数呈现阶梯式增长:首轮场均7745人→第二轮9852人→第三轮15025人,徐州主场单场突破2万人[8] - 训练强度分级:苏州队为提升排名采取"接近脱产"的一周五训模式,徐州队赴山东鲁能足校集训[5][8] - 地域覆盖:13支代表队横跨江苏省,最远跨市训练距离达500公里(苏州-宿迁)[6][7]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推动足球普及:吸引大量新球迷关注,部分观众首次接触足球规则[3] - 人才培养功能:南京体院54人足球班通过联赛发现球员多位置潜力,学生自信心显著提升[4] - 模式创新价值:被学者视为群众体育样板,预计将催生"鲁超""豫超"等同类赛事[8][9] - 经济文化效应:低门槛赛事有效拉动地域经济和文化传播,获评江苏体育强省建设创新探索[9]
“苏超”孵化草根球星进行时
中国青年报·2025-06-16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