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3个月业余项目到全球第一语言,Python之父坦言:当年“将就”的代码,如今全都真香了
36氪·2025-06-16 18:03

Python语言发展历程 - 1989年圣诞假期期间开始开发Python 仅用三个月就完成雏形开发 [1][3] - 早期设计借鉴C语言和ABC语言 采用"Worse is Better"理念快速实现 [2][3] - 1991年2月发布第一个版本 随后进入快速迭代周期 频繁发布新版本并扩展标准库 [9] 市场地位数据表现 - 2025年5月Tiobe编程语言流行度指数得分达25.35% 创历史新高 [1] - PyPL编程语言流行度指数搜索份额达30.41% 几乎是Java的两倍 [1] - 自2001年以来首个在Tiobe榜单达到如此高人气水平的语言 [1] 开发哲学对比 - "Worse is Better"哲学优先实现简洁性 允许牺牲完美性以快速推广 [4][5] - MIT/Stanford方法强调"做正确的事" 追求形式逻辑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4][5] - Unix和C编译器采用新泽西风格 结构简单且资源消耗少 具备极强可移植性 [5][6] 生态演进现状 - 当前新功能开发需要大厂资助团队投入数年时间 如静态类型系统 [10] - 核心贡献者数量有限 需要撰写完美PEP或可直接部署的原型 [10] - 社区规模庞大但实质性贡献者比例不高 [10] 技术融合趋势 - PyO3项目实现Rust与Python组合开发 允许用Rust编写Python模块 [11] - Rust可为项目吸引新一代开发者 扩大人才库规模 [11][12] - 从单语言到双语言开发会带来显著技术复杂度提升 参考Linux内核引入Rust的案例 [12] 创始人观点 - Guido van Rossum提出对"Worse is Better"理念在当前适用性的质疑 [1][7] - 认为早期妥协设计最终都被时间补上 如哈希表重写两次和垃圾回收器完善 [9] - 建议让更多社区成员参与语言发展 提升参与感和归属感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