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散装江苏”:“大内斗省”有什么不好?
36氪·2025-06-16 19:31

江苏省经济格局 - 江苏省呈现高度"散装"的经济结构,13个地级市各自为政且发展均衡,苏州GDP占全省20%,南京仅占15%,宿迁GDP达4802亿仍超越多个省会城市[10] - 县级市经济实力突出,昆山、江阴等县级市GDP超5000亿,超过部分省会城市,且普遍采用"中国昆山"等独立品牌定位[5][6] - 财政分权体制强化地方自主性,地级市税收直缴中央,县级市直缴省级,避免资源向上集中,2024年人均GDP最高(苏州17.8万)与最低(宿迁7.4万)仅差2.4倍[8][10] 区域竞争与协作 - 城市间存在复杂竞争关系,苏南苏北互有鄙视链,苏锡常共同抵制南京,但跨省协同显著(如南京与安徽马鞍山同城化、昆山融入上海)[5][11] - 基础设施博弈激烈,常州/无锡争夺过江通道,北沿江高铁扬州/泰州段引发地方争议,宜马通道建设博弈长达十余年[11] - 县域经济突破行政边界,浙江同步推行省直管县模式,义乌知名度超金华市,避免地级市资源虹吸效应[12] 历史与文化动因 - "散装"根源可追溯至明清南直隶时期,各府州直隶中央互不统属,江南市镇(如周庄、同里)历史上就绕过府县直达全国市场[7] - 文化认同呈现超强地域性,苏州人拒绝南京人认老乡,深圳/青岛/大连等经济强市普遍抗拒省级标签,强化本地身份识别[2][6] - 现代财政制度延续历史分权传统,2020年江苏11个城市城区人口超百万(全国105个),昆山作为县级市突破百万人口门槛[10] 发展模式比较 - 对比单核省(西安占陕西50%+GDP)、双核省(山东济南青岛),江苏多中心格局使资源分配更均衡,深圳与梅州人均GDP差5.5倍远高于江苏内部差距[10][12] - 德国/美国等联邦制国家验证分权有效性,欧洲小国首都首位度低但经济高度发达,中国县域经济活跃区(长三角/珠三角)普遍呈现"形散神不散"特征[13][14] - 市场机制驱动跨区域协作,尽管存在重复建设风险,但开放结构促使昆山对接上海、徐州联动山东等跨省协同案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