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实施成果 - 科创板开板6年来已有20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另有3家未盈利创新药企业通过红筹标准登陆[1][2] - 第五套标准面向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打破传统盈利限制,为研发阶段企业提供融资便利[1][3] - 2024年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强化"硬科技"定位,明确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1] 生物医药企业商业化进展 - 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中,19家已自研45款药品(含疫苗)获批上市,全部企业实现核心产品上市或申请受理[2] - 2024年20家企业合计营收142.1亿元(同比+44.17%),其中4家营收超10亿元,4家有望今明两年突破10亿元[2] - 迪哲医药2024年销售收入3.6亿元(同比+294.24%),艾力斯、神州细胞分别从零收入增至35亿元、25亿元规模[2][4] 融资与研发协同效应 - 君实生物通过科创板累计融资超80亿元,快速推进临床项目;艾力斯IPO融资20亿元,核心产品伏美替尼上市后2年5个月实现"摘U"[3][4] - 盟科药业募资10.61亿元投入抗菌药研发,神州细胞建成多条生产线并实现5个产品上市[6] - 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位,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闭环,部分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提升转化能力[7] 产业生态与国际化影响 - 科创板推动资本市场对创新技术认可度提升,促进产学研合作(如君实生物与高校、国际药企联合研发)[5][6] - 神州细胞核心产品安佳因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带动公司上市第五年扭亏为盈[5] - 迪哲医药高瑞哲成为全球首个PTCL靶向药,获FDA快速通道认定,填补领域十年空白[3] 制度优化预期 - 企业普遍期待"科创板八条"周年之际进一步优化第五套标准,明确制度预期[1][8] - 科创板推动企业从融资平台向创新主体转变,重构"质量优先"的发展逻辑[7]
“第五套上市标准”蓄新能 科创板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
上海证券报·2025-06-17 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