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第一内卷国,靠「山寨」发家?
36氪·2025-06-17 11:33
日本车企拆解中国新能源车 - 日本车商近年频繁拆解中国新能源车型包括比亚迪海鸥、吉利极氪、五菱宏光MINI、小米SU7、蔚来ES8等,并制作了售价达4.37万元的比亚迪拆解手册 [1] - 这一行为与日本上世纪通过拆解欧美产品实现技术模仿的历史模式高度相似 [3] 日本山寨历史与产业转型 - 日本早期在汽车、电子、服装等领域广泛模仿欧美产品,例如丰田通过拆解克莱斯勒Airflow仿制出丰田AA车型 [32][34] - 索尼通过改进美国晶体管收音机技术推出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的TR-63,占据美国市场并需专机空运供货 [39][41][43] - 20世纪80年代日本完成产业升级,丰田占制造业产值10%,佳能尼康占据全球相机市场75%,索尼Walkman引领消费电子 [45][47] 技术保护与产业困境 - 日企在掌握专利后采取封闭策略,如DVD领域的6C联盟对每台中国DVD收取数百元专利费,阻碍行业技术扩散 [53][56] - 松下等离子屏幕技术因专利垄断导致行业转向液晶屏,最终其出货量仅为液晶屏的1/10并于2013年停产 [58] - 丰田氢燃料汽车虽拥有70%专利但未能形成产业生态,导致技术边缘化 [60] 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依赖对欧美技术的极致模仿与优化,但成为技术领先者后因过度保护专利陷入"加拉帕戈斯化"困境 [62] - 早期山寨策略使日本制造从"质量差"转变为优质代名词,但21世纪因技术封闭错失先发优势 [36][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