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统筹施策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经济日报·2025-06-18 06:23

政策文件发布 - 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1] - 文件明确了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1] - 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路径[1] 补偿机制实施情况 - 湖北省与陕西省签署汉江流域(鄂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水质类别和三项特征污染物浓度改善情况为补偿指标[2] - 截至目前,24个省份建立了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江苏、福建、四川、云南等省份实现省内重点流域补偿机制全覆盖[2] - 2016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基准、方式、标准等重大问题[3] 政策目标 - 总体目标:推动建立覆盖更全面、权责更明晰、方式更多元、治理更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4] - 近期目标(2027年):长江、黄河干流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盖重点河流的跨区域补偿机制[5] - 远期目标(2035年):补偿机制全面覆盖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6] 补偿机制创新 - 中央统一建立大江大河干流补偿机制,统一核算各省份出资或受偿金额,但不改变现有责任划分[6] - 推动补偿方式从财政补偿向市场化补偿拓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7] - 加快培育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7] 市场化多元化发展 - 鼓励地方通过联建生态产业园区、技术援助、智力支持、定向人才培养等丰富补偿方式[7] - 推动生态保护补偿从单一政府资金补偿向多种补偿方式转变,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7] -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从单一资金补偿向生态、产业、人才等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合作转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