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战略地位 -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核心枢纽,既是资金融通平台,也是资源配置枢纽、风险定价市场、财富管理载体,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1] - 历史经验表明健康活跃有深度的资本市场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关键期,资本市场战略地位愈加凸显[1] 注册制改革进展 - 注册制改革使新股发行审核周期从平均一年半缩短至半年以内,发行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从政府"选优"到市场"择优"的理念转变[2] - 2023年A股市场50家公司退市创历史新高,"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正在形成,但部分企业"带病闯关"、中介机构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仍存[2] 交易机制与投资者保护 - 科创板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创业板放宽涨跌幅限制等改革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但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重仅2%,远低于成熟市场10%水平[3] - 证券集体诉讼制度破冰(康美药业案5.2万名投资者获赔24.59亿元),但超60%个人投资者权益受损时选择沉默,维权成本高问题突出[3] 耐心资本与对外开放 - 公募基金平均持仓周期不足6个月显示短期主义倾向,而美国风险投资机构通常持有科技企业5~7年[4]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3倍),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突破4万亿元,中国国债已被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4] 开放程度差距 - 外资持股占比仅5%,显著低于美国25%和日本30%,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制约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5] - 会计审计准则、信息披露要求、跨境资金流动便利性等方面仍需与国际接轨[5] 深化开放举措 - 需推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完善英文信息披露渠道,参与国际证券监管合作[6] - 建议推出股指期权、国债期货等衍生品,研究扩大"跨境理财通"及探索"新股通""衍生品通"新渠道[6] 多层次市场建设 - 已形成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梯度格局,科创板聚焦"硬科技",创业板服务"三创四新",北交所打造"专精特新"摇篮[6] - 板块间联通效率待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滞后,需优化转板机制加强制度衔接[6] 未来发展路径 - 需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统筹基础制度建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市场功能,防范系统性风险[7] - 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跨越[7]
特稿 | 洪灏:破局与重塑:中国资本市场的时代答卷
第一财经·2025-06-18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