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脑机接口产品经理:碰到的3个难点
36氪·2025-06-18 11:27
脑机接口产品形态 - 脑机接口硬件形态分为非植入式、半植入式和侵入式三类,其中非植入式是未来5年内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主流方向[2] - 侵入式和半侵入式目前用户体验较差,主要适用于脑部疾病患者群体[2][6] - 国内企业如强脑科技、神舞科技已采用磁吸或环状设计提升佩戴舒适度,使设备接近"紧箍咒"般的轻巧[2] 商业化现状与挑战 - 当前脑机接口产业以医疗单位和医疗科技公司为主导,距离消费电子领域仍有距离[6] - 行业缺乏成熟的芯片与系统生态,导致开发者参与度低和成本居高不下[6] - 现有交互界面和操作系统体验较差,多数由缺乏商业经验的在校博士生开发[20] 技术突破与数据应用 - 非植入式脑机已实现30%的画面重现准确率,通过扩散模型可还原用户回忆场景[9][11] - 结合高斯溅射技术后,画面还原度有望提升至50%,实现记忆重塑效果[13] - 个体脑信号差异较小,掌握器官信号特征可最大化脑机性能[9] - 采用AI大模型后,半自动/自动化数据标注效率显著提升,加速信号降噪过程[8] 未来交互发展方向 - 空间计算被视为脑机交互的终极形态,可直接对接人类的空间感知数据源[21] - 现有技术聚焦闭环验证,尚未建立成熟的交互规范和用户社区[16][20] - 李飞飞团队的空间智能技术结合脑机接口,可能实现类时光机的记忆重现体验[15] 信号采集技术对比 - EEG(脑电图)通过头皮电极采集高分辨率但微弱的电信号[8] - fNIRS(功能近红外光谱)通过血氧检测实现无导电膏的日常化应用[8] - ECoG(皮层电图)需手术植入但信号强度优异,主要用于临床研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