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时深度 | 破界与重构:国家级经开区向“新”而行
搜狐财经·2025-06-18 13:44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概况 - 国家级经开区从1984年首批14家发展至2024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2家,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2][21] - 2024年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5.4% [21] - 经开区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1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万家约占全国14% [21] 改革创新方向 - 国务院《工作方案》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首位,标志发展逻辑转向"新质生产力与开放型经济双轮驱动" [8][10] - 需建立市场化产业准入机制,优化政策供给如专项产业基金、研发税收优惠、技术转化平台等支持新兴产业 [10] - 东部沿海经开区侧重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中西部关注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升级,避免"一刀切"模式 [11] 管理模式转型 - 当前存在"政区合一"和纯管委会两种模式,分别面临社会事务拖累管理效能或行政权限不足制约营商环境的问题 [12] - 苏州工业园"事业单位+市场化运营"混合模式示范作用显著,需推动去行政化改革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全生命周期运营 [13] - 改革需与自贸试验区形成梯度分工,动态调整权限配置,逐步转向市场化主体主导服务供给 [13] 双区联动机制 - 自贸试验区与经开区需差异化协同,前者侧重制度型开放,后者聚焦产业集聚,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同质化竞争 [14][15] - 通过"双区联动"可借助自贸试验区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的后发优势,提升经开区产业结构 [16] - 外资加速向服务业和专精特新制造业转型,"双区联动"可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架设桥梁 [16] 头部经开区排名 - 综合排名前三位为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6] - 创新活力排名显示萧山、广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前三,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