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人定义食物,食物也在定义人
饮食文化与社会认知 - 皮蛋在中国是常见食物但被外国人描述为"魔鬼之眼" 凸显文化差异导致的饮食认知鸿沟 [1][3] - 人类学理论指出食物需先"想起来好"才能被接受 兔肉因可爱形象被部分人拒绝即为例证 [4] - 美国肉食序列(牛猪马狗)反映动物与人类关系亲疏 狗作为家庭成员成为绝对禁忌 [5][6][7] 饮食偏好的商业制造 - 英国殖民扩张推动蔗糖从贵族奢侈品(14世纪)变为全民必需品(19世纪) 消费量150年增长40倍 [12][15] - 松茸在中国从普通菌类(90年代)到国宴食材(2002年)再到"菌中之王"(2015年后) 价格飙升至695克25万元 [18][19] - 《舌尖上的中国》等文化产品与商业资本共同塑造松茸"高端食材"形象 但实际口感存在争议 [18][20] 主食与身份认同 - 日本将稻米神圣化 从神话传说(4-7世纪)到军国主义符号(二战)再到现代天皇即位仪式(大尝祭) [25][26][27] - 成都肥肠粉作为地域身份标志 传统工艺(手工打粉)与就餐环境(苍蝇馆子)构成独特文化记忆 [29][31] - 现代社会通过咖啡/下午茶/健康餐等食品划分社会阶层 消费主义持续制造新饮食标签 [32] 快餐行业标准化 - 麦当劳操作手册规定汉堡制作精确到洋葱重量(1/4盎司)和薯条厚度(1英寸) 实现全球标准化 [35] - 1990年进入中国后快速扩张 高度可预期的食品质量适应工业化社会需求 [36][37] - 连锁餐饮模式推动商业空间同质化 地方特色饮食被迫退居小巷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