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跟跑者”到“造风者”,聚变人的破局之战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离子和电子温度的"双亿度"突破,东方超环(EAST)实现"亿度千秒"运行刷新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纪录 [1] - 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氢硼百万安培放电的球形环装置,并创造秒级1.2T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1][7] - 中国在磁约束聚变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EAST和HL-3实现超过1亿度等离子体粒子温度、百万千安等离子体电流和千秒级等离子体放电 [14] 新奥聚变研发策略 - 采用"每半年一次工程迭代"方式,在装置运行中持续优化,模块化可替换架构使"玄龙-50U"升级仅耗时2.5个月,远超国际同行1-2年周期 [9] - 建立三重保障机制:关键部件极限测试预判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动态管控、并行研发机制压缩周期 [9] - 团队从2017年不足10人发展为近300人,具备中大装置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13]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 -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展现天然安全优势:全程无中子辐射、清洁无污染,规避裂变反应的高放射性材料和乏燃料处理难题 [13] - 团队预判乐观情况下2027-2030年有望实现聚变能输出,氢硼聚变路线若在2035年前取得关键突破,商业化进程或可提前10-20年 [15] - 氢硼聚变需攻克10T以上磁场强度、10MW/m²以上热负荷材料、数十兆瓦等离子体加热系统等超高参数 [13] 工程创新与团队管理 - 建立"需求翻译机制",将抽象物理理论需求转化为可执行工程方案,以最小工程代价达成高价值目标 [6] - 团队管理三大心得:自驱导向、包容"试错"、能力筑基,鼓励主动补位和研发成果共享 [14] - 从核电裂变到聚变工程,系统性开发经验、事故风险分析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成为研发"底气" [13] 国际竞争与商业化前景 - "玄龙-50U"实现秒量级1.2特斯拉中心磁场强度,超越美国NSTX和英国MAST现有水平 [10] - 聚变技术在能源、国防等战略领域的无碳基荷电力应用,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15] - 全球聚变能源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工程效率的颠覆性突破和系统整合的创新智慧成为决胜关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