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元买不来一个大厂面试,求职中介收割应届生
36氪·2025-06-19 20:03
求职中介行业现状 - 行业存在大量以"保Offer"为噱头的高价服务项目,价格区间在3万至5.78万元不等,包含简历精修、职业规划、内推等服务[2][3][6] - 机构采用"一对一主带老师24小时服务"、"名企远程实习"、"无限次内推"等话术吸引留学生及应届生[2][6] - 小红书等平台成为主要引流渠道,平台上相关笔记高达数万条,包含真实避雷帖与伪装成学生体验的钓鱼帖[9][14][15] 机构运营模式 - 销售团队采用高频催单策略,通过"最后内推机会"、"同龄人已获Offer"等话术施压[13] - 合同存在条款陷阱,例如未明确退款比例(某案例显示退款金额不足缴费金额50%)[7] - 部分机构规模极小,企查查数据显示某知名机构母公司员工仅11人,另一家仅6人[16] 服务内容真实性 - 所谓"内推资源"多为公开渠道可获取的岗位信息,无法验证简历是否真正递至招聘部门[7] - 辅导内容高度模板化,与网络公开资料重复度高,师资背景真实性存疑(如不露脸授课、禁止添加私人微信)[6][7] - 情绪价值服务成为标配,但后期可能转化为PUA话术(如贬低学员教育背景)[11] 行业市场规模 - 教育求职APP行业月活达4.71亿,同比增长5.1%,用户线上高消费意愿占比88.6%[17] - 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187万人,同比增加29万,创历史新高,加剧就业市场竞争[16] 企业招聘端反馈 - 大厂HR指出内推无法保证Offer,招聘需经多轮考核而非个人决定[19] - 企业中层拒绝机构合作邀约,认为时薪300元远低于实际价值且存在职业风险[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