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 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自2025年6月至2026年5月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行动 [1] - 行动旨在解决医疗质量安全领域突出问题,重点围绕核心制度落实,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1] - 整治范围覆盖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包含10个方面内容 [2] 医疗质量安全领域现存问题 - 普遍性问题包括住院门诊交叉感染、过度治疗、错误诊治、抗生素滥用耐药、手术事故等 [2] - 专项性问题包括全病程管理不完善、肿瘤患者无效低效治疗、急诊急救中低死亡风险患者死亡重伤等 [2] -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情况 [2] 专项整治具体内容 - 包含可量化部分如未建立督导考核机制、主要负责人未定期召开会议等 [3] - 也包含难以量化部分如首诊负责制落实不到位、未坚持"预防为主"理念等 [3] - 10个整治方面涵盖管理体系、制度机制、风险防范、科室管理、文书规范、感染控制、隐私保护、电子病历、医德医风等 [2] 专项整治实施阶段 - 2025年6月为启动阶段,进行动员部署 [3] - 2025年7-9月为自查自纠阶段,医疗机构梳理整改问题 [3] - 2025年10月-2026年3月为集中整治阶段,加强指导监管 [4] - 2026年4-5月为总结评估阶段,推进制度建设强化监管 [4] 行动推进关键措施 - 坚持医患共同感知认知,先形象再抽象 [4] - 结合行动形成长效体系保障 [4] - 巩固正能量理念,鼓励医患共同促进质量安全 [4] - 对违规责任科室和个人严肃处理,落实不力追究领导责任 [4] 行动预期影响 - 将带来革命性、根本性的医疗质量安全提升 [5] - 与深化医改同期推进高质量发展 [5] - 改善社会舆论,吸引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进步信心 [5] - 国家卫健委已连续4年制定《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持续推进质量改进 [5]
聚焦医疗质量,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21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