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青山两不负:美丽中国这堂“大课”该怎么上
中国青年报·2025-06-22 10:59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与创新 - 多所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从校园延伸至自然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1][2] - 浙江农林大学举办生态嘉年华,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环境地质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成为重要手段[2] - 专家指出当前教育存在同质化、碎片化问题,需避免形式化的"环保知识科普"和"生态观光游"[9] 教育方法论创新 -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发深度思考,如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矛盾展开研讨[5] - 结合学科特色进行专业嫁接式教育,环境工程专业分析生态修复案例,经济学专业解读"绿水青山"转型逻辑[6][7] - 构建"个人-国家-文明"意义链,通过黄河三角洲湿地触摸等实景教学触发三重觉醒(个体/专业/文明)[10] 教学实践案例 - 浙江科技大学组织学生赴安吉余村研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连接理论与社会应用[5] - 通过碳排放核算等量化手段建立反馈机制,如"一周外卖需一棵树一年抵消"的直观换算[5] - 天目山溪流水质辨别、西溪湿地树种纹理触摸等多感官体验强化生态体感[11] 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 - 数字媒介技术消除物理距离,塞罕坝林海松涛等实景传播增强青年生态感知[3] - 人工智能发展为教育数字化提供新机遇,需探索生态网课共享等跨区域资源整合方案[12][13] - 建议构建学术资源、实践基地等共享平台,解决西部山区生态实验室不足等问题[12][13] 价值观塑造路径 -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与文化传承维度[5][7] - 通过二手交换市集等青年亚文化符号,将环保理念转化为"使用而非占有"的新消费伦理[8] - 拆解"洋垃圾禁令"与"光伏援非"案例,对比中西环境治理差异凸显中国方案的公平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