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并购招商时代:地方国资“抢滩”上市公司
搜狐财经·2025-06-23 18:31

国资收购上市公司现象 - 2025年以来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案例达20起,创近年历史高位,其中50亿元以下市值公司占比60%(12家),50-100亿元占比20%(4家)[3] -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曲靖国资拟入主罗平锌电(市值21.86亿元)、十堰国资委11.42亿元收购科德教育(市值48.61亿元)、无锡国资6.8亿元收购宁波博汇股份(市值26.22亿元)[1][4] - 跨区域收购占比近50%,江苏国资最活跃(4起),浙江和安徽各3起,出现福建上杭县财政局收购601亿元市值的藏格矿业等突破地域限制的案例[4][5] 行业分布特征 - 基础化工领域最集中(3家),机械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各2家,电力设备/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均有涉及[7] - 制造业项目最受青睐,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等能带动实体投资的领域,而芯片/AI等高科技企业因人才集聚要求较高存在地域限制[9] - 被收购企业2024年业绩分化明显:上海雅仕净利润增长442.86%、ST中利营收下降41.8%但股价上涨22.95%、中天精装净利润暴跌5246.97%[12][13] 收购动因与模式 - 地方国资通过"资本招商"战略精准锁定3-4个核心行业,要求标的符合当地产业链拼图[3] - 典型案例ST中利通过厦门国资入主后实施董事会改组、业务优化和市值管理组合拳,股价上涨超20%并成功摘星[10] - 出现"产业资本+国资"协同模式,如上海宝山国资联合产业方收购汇纳科技控股权[1][18] 操作挑战与风险 - 部分案例出现后续经营困境,如某地级市国资收购后持续注资数十亿元仍难挽救退市风险[14] - 管理机制冲突频发,大富科技创始人团队与蚌埠市国资爆发控制权之争导致董事会改组[14] - 产业认知脱节问题突出,部分国资在光伏/锂电池行业高点接盘,存在静态误判行业周期现象[17] 趋势与建议 - 2025年国资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或创历史新高,地方国资活跃度显著超越央企[3][18] - 专家建议采用"并购基金+优质资产绑定"模式,国资出资80-90%搭配产业方专业管理[18] - 需建立产业敬畏意识,避免"扩张-消化不良-风险暴露"的循环,重点提升整合能力[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