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楼处“偷”了我的“脸”?
虎嗅·2025-06-23 18:54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现状 - 售楼处普遍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 用于记录看房者到访信息并作为佣金结算依据 摄像头覆盖前台 沙盘和洽谈区域 通常无显著提示标识 [3][5][8] - 系统通过多角度摄像头抓取客户人脸信息 存储期为1至3个月 支持口罩识别 并全程追踪客户动线数据 [5][20][21] - 技术供应商如明源云提供智慧案场解决方案 具备实时判客分客和渠道业绩追踪功能 合作开发商众多 [19][20] 行业合规性问题 - 开发商收集人脸信息时未明确告知用途 隐私协议中存在语焉不详的条款 且未取得个人单独同意 [8][10][17] - 行为违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 涉及误导性采集和缺乏必要提示 [7][17][25] - 重庆和上海已有房企因违规收集人脸信息受罚 其中一例涉及收集1.2万条客户信息含5000条人脸数据 被处1万元罚款 [23][24] 商业模式与利益冲突 - 人脸识别用于区分自然到访客户与中介渠道客户 防止渠道飞单和内单外转 控制房企佣金成本 [13][15] - 中介确认系统直接影响佣金结算 客户若被识别为自然到访则无法享受中介返佣优惠 [12][13][16] - 部分中介通过家庭成员代看等方式规避系统 以保留佣金分成空间 [13] 替代方案与行业影响 - 专家建议采用门禁卡 密码或二维码验证等替代方案 结合VR看房减少对人脸识别的依赖 [27] - 需通过合同明确与第三方渠道商责任划分 并提供备选身份登记方式以平衡业务与合规需求 [27] - 当前做法可能侵犯购房者隐私权 信息安全权和公平交易权 导致行踪轨迹和社交关系等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