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看宏观经济治理演进
经济日报·2025-06-24 06:09

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宏观经济治理思路的深化[1] - 政策力度更大: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同比+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同比+1.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同比+300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4.4%)[2] - 节奏更快:政策出台"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强调前瞻性和针对性[2] 政策实施特点 - 突破国际3%赤字率警戒线标准,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且形成优质资产支撑[3] - 注重政策效能:既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又促进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强化精准投向民生、消费、新质生产力等领域[4] - 系统集成:与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5] 三大发力方向 -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赤字率提升至4%释放稳经济信号,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4.4万亿元支持重点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6] - 优化支出结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8.4%),专项债可回收闲置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房[7] - 政策协同联动:财政与货币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叠加效应,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全生命周期评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