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行业概况 - 合成生物学通过工程化设计改造生物系统,使微生物成为"活体工厂"生产药物、能源、材料等,具有颠覆性潜力 [1]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预计2032年增至1380亿美元,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27% [1] - 中国90%以上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下游应用环节,其中88%涉及医药健康领域 [4] - 行业面临实验室成果转化难(0-1阶段)与规模化成本高企双重挑战,部分企业因价格战陷入亏损(如Amyris 2023年破产) [5] 海正药业战略布局 - 2025年成立合资子公司澐生合成,并建立"浙工大-海正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加速切入合成生物赛道 [1] - "合成生物+"战略覆盖保钙壮骨、保肝护肝、心血管、医美大健康等领域,依托55年微生物发酵技术积累实现技术迁移 [4][5] - 投资1.7亿元建设柔性生产线(8月投产首款骨健康产品),支持多技术平台模块化组合以实现快速生产响应 [7] - 采用"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强调制造能力与创新并重,通过产业化经验降低规模化生产中的品质损耗 [6][7] 长三角产业生态 - 上海形成"一核两翼"格局(浦东创新核心+金山/宝山制造承载),张江药谷聚集300亿市值凯赛生物等全生态企业 [10][11] - 台州凭借完整化学药产业链(126家规上医药化工企业)和制造优势,支持海正等企业差异化竞争 [8][9] - 常州打造"一城三园"合成生物港,聚集72家相关企业(32家高新企业);无锡通过发酵工业基础降低透明质酸成本至数百元/公斤 [12] - 长三角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初具规模,串联三省一市资源,年产值近千亿元且持续扩张 [13] 技术突破与市场前景 - 海正药业曾凭酶法合成技术获国家发明奖,相关经验可迁移至合成生物领域 [5] - 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60%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实现,行业长期增长空间明确 [13]
海正药业进军新赛道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百舸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