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访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为高铁磁浮装上“感知神经”,AI赋能结构安全监测|“港”创科25人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24 15:28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应用 - 凤凰磁浮革命性的磁浮在线监测平台持续监测轨道健康状况,保障列车平稳运行[1] - 广州塔部署700个精密传感器捕捉塔身细微变化[1] - 青马大桥自适应概率神经网络实现85%以上损伤精准定位,突破环境噪声干扰[1] - 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超声导波技术精准监测裂缝、温度及振动,已应用于京沪高铁、兰新铁路及新加坡地铁[6] - 超声波光纤传感器实现高铁无电源环境多点布设,采样频率达5000赫兹以上[16]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 - 智能监测云平台实时追踪车轮扁疤、轨道形变及动态荷载,已在新加坡地铁、香港地铁及内地高铁部署[8] - AI异物入侵监测系统结合激光雷达与图像识别,实现1500米范围内实时预警[17] - 铁路噪声控制技术采用3D打印声学超材料,轨道近场噪声降低3-5分贝,远场降低1-3分贝[7] - 智能颗粒阻尼器应用于香港及深圳地铁,提升乘客舒适度[7]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部分线路时速提升至400-450公里[13] - 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技术已成熟,但需建设试验线实现客运运营[14] - 磁悬浮控制系统引入强化学习、迁移学习等AI算法,提升台风等极端天气下的鲁棒性[17] - 自感应混凝土研发中,可使轨枕实时感知荷载,正与上海铁路局测试[9] 国际拓展与认证 - 香港与全球100多国签署互认协议,可助力中国高铁技术出海免重复认证[19] - 新加坡地铁、里约奥运地铁4号线采用光纤传感器技术,累计监测500公里行车里程[6] 材料与跨学科创新 - 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智能材料通过3D打印制成声学超材料,用于高铁及高速公路降噪[15] - 土木工程与AI、材料科学深度融合,推动轨枕荷载感知等技术创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