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让侗族大歌“酷”起来(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6-25 06:44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舞乐蝉歌"乐团将侗族大歌从贵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带到埃及开罗演出,表演曲目包括传统和改编作品如《心心相印》《侗歌唱村超》,展现无伴奏多声部和声的独特魅力[1][9] - 乐团通过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和游戏公司米哈游合作(如配乐《蝉喓歌》)扩大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侗族大歌[6][9] - 创始人杨想妮采用"侗歌+"模式创新改编传统曲目,例如将《蝉之歌》融入雷鬼风格,引发争议但成功吸引年轻受众[6] 教育与产业化 - 杨想妮在榕江县乐乡村开设公益侗歌课堂,采用双语(汉语和侗语)教学并录制线上视频,推动侗歌在青少年中的普及[7] - 发起"寻歌计划"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记录濒危古歌,已收录数十首珍贵曲目[8][9] - 创立非遗工作室结合"研学+文旅"模式,游客可体验侗歌、苗绣等活动,带动村民通过民宿和手作增收[9] 艺术价值与国际化 -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三宝"之一,以无指挥多声部合唱形式承载族群历史与智慧,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4] - 乐团在埃及演出时与当地歌者互动,展示侗族音乐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能力[9] - 杨想妮团队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时创新融合传统唱法与现代声乐技巧,保留侗语发音特色[6][9] 商业化发展 - 乐团通过商业合作(如游戏配乐、电影、演出)实现经济收益,成员收入反哺公益项目和寻歌计划[9]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乐团商业邀约显著增加,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