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中国青年报·2025-06-25 12:25
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研究 - 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提供早期人类"极地"生存样本[1] - 遗址发现鱼骨头、碎陶片等生活"垃圾",证实4000多年前高原先民已利用湖泊资源通过渔猎生存[2] - 遗址中发现粟、黍种子及红玉髓、象牙等外来遗存,推测4000年前已与周边地区建立贸易网络[2] - 遗址年代跨度为4500年至2000年,地层可建立连续年代序列,聚落布局显示早期人类有意识规划[2][4] 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羌塘女子普查队由5名藏族女孩组成,负责那曲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走遍11个县(区)[6] - 普查队平均海拔超4500米工作,单日工作时长超12小时,曾连续工作4个月普查300多处文物点[6][8] - 普查队已完成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普查,包含新发现文物点460余处[8] - 在岩画探查中发现"车轮"图案,可能印证早期民族交往[7]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布达拉宫现存465函约29380叶贝叶经,保护修复面临纤维脱层、虫蛀等难题[10] - 开发以传统藏药材为主的植物性贝叶经修复材料,专注粘结剂研究3年[10] - 研制藏文经书OCR识别系统,实现经文内容数字化扫描和电子文本检索[10] - 萨迦南寺大雄宝殿立柱矫正加固工程使建筑在6.8级地震中免受损毁[11][12] 考古研究价值 - 玛不错遗址填补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空白[4] - 揭示人类在4400米以上生态位活动的高原适应性、复杂性和连续性[4] - 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独特高原视角[4] - 西藏考古发现实证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