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深圳加速"向下造城",发布《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计划打造全球标杆的地下空间利用格局 [1] - 规划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覆盖全市各区,以南山区最多(10个)[1][2][4] - 截至2020年底,深圳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达1.04亿m²,人均5.9m² [1] - 目标2035年形成以轨道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中心为核心的网络化、复合化地下空间体系 [1][3] 规划内容 区域分布 - 福田区8个:福田中心区、华强北、香蜜湖西—车公庙等 [4] - 南山区10个: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中心等 [4] - 宝安区8个:深圳机场站枢纽、国际会展城、宝安中心区等 [4] - 龙岗区7个:大运枢纽、深圳东站枢纽等 [4] - 其他区域合计15个,包括罗湖3个、盐田1个等 [4] 功能定位 - 以地下交通设施(轨道交通枢纽互联互通)、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主 [5] - 构建"10分钟遮阳避雨步行圈",推动停车设施地下化、智慧化 [5] - 典型案例:福田高铁站(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连城新天地商业街(日均客流6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人)[6] 开发背景 - 深圳陆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1/8),但承载2100万人口,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 [6] - 地下开发成本为地面2-3倍,需结合经济密度和地价水平评估可行性 [6] - 现有基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95.1公里(全国最高线网密度0.30公里/平方千米),2024年客运量31亿人次(日均847万人次)[7] 实施案例 - 车公庙丰盛町商业街(国内首个经营性地下空间出让项目)[1] - 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国内最大轨道交通单体工程)[1] - 前海地下新城(全球领先体量)[6]
打造“立体城市”深圳要挖48座“地下城”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25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