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采常态化下的“落地考”:如何打通执行堵点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6-25 18:35

集采政策进展与执行情况 - 自2018年以来国家已组织10批药品集采和5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累计采购435种药品,第11批药品集采即将开展[1] - 第十批集采于2024年4月30日落地执行,88个中选品规中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报而不采"、"采购进度滞后"问题[1] - 多地建立数据核查机制和追溯码全流程监管,但整体协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仍有提升空间[2] 医疗机构执行难点 - 医院报量不合理包括单位差错(粒/片与盒混淆)、规格错误(50mg按12.5mg报量)、库存量误判等[3] - 临床用药习惯固化、患者对原有药品接受度高,新中选药品推广难度大[3] - 疾病谱变化导致药品滞销,如抗结核药需求下降、新生儿用药因出生率减少而需求降低[4] - 非集采产品存在更高回扣等隐性利益,导致医疗机构不愿采购中选品种[4] 监管与考核优化 - 国家医保局要求集采执行第3个月起开展排查梳理,督促医疗机构完成进院工作[4] - 天津市动态监测采购进度,对低于序时进度的品种自动示警并按季度出具报告[5] - 北京市优化考核方式,对因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需求变化的品种豁免采购量考核[7] - 建议设置豁免清单,允许因特殊情况未完成采购量的医疗机构免于考核[6] 企业供应端问题 - 部分企业因配送覆盖面有限、产能不足导致供货不及时[8] - 原料涨价导致企业不愿签约或选择性供应,冷链要求高的生物制品配送意愿低[8] - 建议加强信用评级惩戒机制,建立供应能力预判和弹性调配系统[8] 资金结算改进 - 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使货款周期从6个月缩减至30天左右[9] - 天津市累计实现126.7亿元货款直达医药生产企业,缓解回款压力[9] - 建议探索预付金制度、周转金制度,打通税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结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