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估值逻辑生变,“盈利崇拜”逐步转向“技术价值”
第一财经·2025-06-25 21:09
科技股估值逻辑转变 - 科技股估值逻辑正从以净利润、PE等短期盈利指标为主导转向锚定技术价值[1] - 采用"短期研发强度、中期稀缺性与效率、长期生态绑定"的三阶模型评估技术价值[1][3] - "科特估"体系将技术壁垒、研发投入、产业战略价值等纳入定价框架[4] 科创板政策动态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IPO审核重启禾元生物成为首家适用该标准上会企业[1][2] - 科创板推出"1+6"新政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1][2]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1] 未盈利企业上市趋势 - 目前共有12家未盈利拟IPO企业在排队审核[2] - 监管对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受理可能显著提速更多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将获上市机会[2] - 科创板新增100余单具备协同效益的产业并购交易[6] 科创板估值变化 - 科创板估值从2024年6月28日的72.42倍上升至6月25日的202.78倍[6] - 半导体板块科创板估值溢价较高因倾向给予技术突破型企业高溢价[7] - 科创板与港股科技股估值差呈现结构性收窄[7] 行业表现与投资方向 - AI产业链关联度较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表现较好[6] - 更看好半导体设备/材料、AI+行业应用、高端制造三大方向[8] - 投资逻辑需从"预期炒作"转向"业绩验证"关注订单、毛利率等基本面指标[8] 技术商业化与估值验证 - 技术价值的终极验证在于订单落地[1][3] - 应跟踪企业技术迭代速度、商业化进程及市场竞争态势[7] - 具备真实技术壁垒和商业化兑现能力的硬科技龙头有望延续趋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