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监管公开私募乱象,违规手法五花八门
第一财经资讯·2025-06-25 21:55

私募行业违规乱象 - 监管部门对私募违规行为频繁查处,行业乱象包括主业不足、副业花样繁多[1] - 部分私募机构充当伪金交所及债券发行"掮客",倒手摘牌公司股权,甚至沦为利益输送、非法集资通道[1] - 私募行业乱象背后原因包括民间资本违规逐利、行业隐蔽性和复杂性导致监管难以全面覆盖[1] 私募机构偏离主业行为 - 部分私募通过开展与主业无关的"副业"牟利,如充当伪金交所、债券发行人、企业融资"掮客"[2] - 某股权类私募与房企合作推介伪金交所应收账款收益权转让计划,收取150余万元咨询费[2] - 某证券类私募为债券发行人对接金融机构资金并收取咨询费,某股权类私募签署数十份融资服务协议按比例收费[2] - 某股权类私募通过倒手摘牌公司股权获利20余万元,先零对价受让股份再转让给自然人投资者[2] 其他违规营利方式 - 部分私募通过自媒体卖课、推荐客户获取返佣、协助非员工获取基金从业资格等"副业"营利[3] - 某证券类私募与关联公司混同办公,现场人员从事易经算命、知识付费等无关业务[3] 利益输送与非法集资 - 部分私募利用在管基金为指定债券提供流动性支持并收取高额报酬[4] - 某证券类私募基金与高管自有资金进行"高买低卖"债券交易,损害投资者利益[4] - 某股权类私募设立数十个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公开募资,保本保收益涉嫌非法集资犯罪[4] - 多家小私募通过"卖壳"方式让渡管理权,被用于非法集资犯罪活动[5] 监管处罚与行业现状 - 2022-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私募基金犯罪598件2805人,最高检督办24件重大案件[6] - 年内证监系统对私募开出罚单超240份,中基协纪律处分超200份[6] - 小私募因生存压力采取"借通道""代持股份"等非法操作为他人背书赚取费用[6] 行业问题根源 - 私募行业隐蔽性强、业务模式复杂,监管难以全面覆盖[7] - 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机构采用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不正当手段[7] - 监管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难以深入实地调研,依赖自我申报导致信息不对称[7] 监管改进建议 - 需完善法律法规,细化违规界定和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8]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实时监测资金流向和交易行为[8] - 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严格自律准则,开展合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意识[8] - 平衡监管严格性与行业发展灵活性,促进健康有序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