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2025-06-26 13:22

案件判决与侵权责任 - 两名网络大V因名誉侵权被判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刘学州养家外祖父母5.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1] - 被告虚构"刘学州要求亲生父母买房"等不实信息,其言论具有煽动性和持续性,直接推动舆论恶化[1] - 法院认定侵权行为需考虑"集聚效应",涉案视频播放、转发、点赞量较高,影响严重,故酌定赔偿金额[1] 网络暴力集聚效应与法律突破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的法律适用,强调海量恶意言论叠加可形成毁灭性后果[2] - 治理网暴需震慑潜在参与者,任何转发或恶意评论均可能成为追责依据[2] - 该判例为同类案件提供因果关系认定新思路,突破单条评论与结果难以挂钩的传统困境[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与挑战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3] - 未成年人因心理防御弱、社交圈重叠,网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2][3] - 现行法律体系包含《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023年两高一部新规明确对未成年人网暴从重处罚[3] 预防治理与平台责任 - 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事后治理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4]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等工具[4][5] -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呈现"加害者低龄化"趋势,需同步遏制其非理性行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