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AI眼镜1999元起售,行业人士称是“半玩具、半工具”

产品发布与规格 - 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定位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的AI入口",具备实时语音交互功能 [1] - 产品共3个版本,标准版1999元起,单色电致变色版2699元,彩色电致变色版2999元 [1][2] - 支持第一人称视角拍摄、视频通话、直播、扫码支付等功能,通过语音指令控制 [1] - 硬件参数:重量40g,典型续航8.6小时,充电时间45分钟,性能优于竞品Ray-Ban Meta Glasses [1] 市场表现与销售 - 京东平台预约人数超3.2万人,发布后标准版部分地区享受国补降至1699元左右 [2] - 高配版本显示无货状态,反映初期市场需求可能集中于高端型号 [2] -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60万台,同比增长216% [7]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已形成"百镜大战"竞争态势,百度、华为、雷鸟创新等品牌均已布局 [6] - Meta凭借社媒生态优势目前销量领先,小米依托"人-车-家"生态寻求差异化 [9] - 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无显示功能产品增长101.9% [10] 产品定位与发展前景 - 行业普遍认为AI眼镜处于"半玩具、半工具"发展阶段,工具属性占比30%-40% [9] - 被分析师视为AI大模型最佳应用载体之一,具备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潜力 [9] - 占据人体唯一无接触多模态交互入口,集成相机、蓝牙耳机、AR等多重功能 [9] 产业链与历史沿革 - 产品由歌尔股份代工,2025年1月获得入网许可 [7] - 行业可追溯至2008年爱普生AR眼镜,2012年Google Project Glass推动概念普及 [7] - 预计下半年阿里、三星等十余品牌将发布新品,Meta计划三季度推出多款产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