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花开满娄城
苏州日报·2025-06-27 08:51

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 太仓市构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的阵地网络,包括9个文明实践所、159个文明实践站、2家区域分中心、11家行业分中心及1067个文明实践点,覆盖城乡角落[2] - 阵地布局打破部门壁垒和城乡界限,整合镇村、企业、商圈、景点等资源,形成"连片组团"模式,如金仓田园区域分中心串联3镇8村资源[3] - 科教新城文明实践所嵌入商圈,为新就业群体和居民提供职业培训等服务;沿江分中心整合口岸单位、码头企业等资源[2][3] 精准化服务模式 - 采用"全时段响应、全场景服务、全人群共建"的4.0模式,推出"5+2""白加黑"服务时间表,如永乐村通过带头人轮岗填补非工作时间空白[6] - 针对不同人群定制服务:老年群体可参与戏曲演出(常丰社区)、中青年有"盲盒社交"活动、青少年开展非遗手工体验[5] - 电站村打造4.3公里主题步道串联15个行业点,形成1小时"行走的文明实践圈",将水务、卫健等服务下沉至村民"家门口"[3] 特色项目与群众参与 - 双凤镇凤雅社区以非遗山歌形式传播居民公约,获评江苏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沙溪镇"公益婚纱小站"推动喜事新办理念,模式复制至全市[7][9] - 群众自发组建文明团队规模显著扩大:俞月娟的"萤火虫"志愿团从10人增至500人,"归庄阿姨"服务队达200人,开展爱心理发等公益服务[7][8] - 雅鹿村首创家庭诚信积分管理体系,量化村规民约,现已覆盖太仓全部村(社区)并成为苏州市文明乡村建设标准[9] 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 常丰社区改造动迁小区空间,打造乐龄园、乐学园等10余个特色阵地;电站花苑小区将楼道改造为23个文明实践角,如儿童馆、便民馆[5] - 非遗传承人徐松明开设工作室,每周安排山歌教学、校园指导等活动;陆渡街道面向年轻家长开展亲子手工互动与育儿知识普及[7][6] - 每月15日"常来常往"百姓大舞台成为居民展示才艺的重要平台,节目需提前抢名额,涵盖江南丝竹、诗朗诵等多元形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