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与私营资本 - 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每年约9500亿美元,新兴经济体财政空间收缩使私营资本成为填补缺口的新力量[4] - 亚洲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每年约为1.7万亿美元,传统多边开发银行难以满足[5] - 私营资本在消费和制造业领域已构建庞大经济版图,但在基建领域仍需突破固有格局[4] 亚投行的策略与作用 - 亚投行采用"三位一体"策略,提供股权、担保、风险融资等多元工具以满足不同私营投资者需求[4] - 亚投行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医疗、教育及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助力全面可持续发展[5] - 多边开发银行需统一社会与环境效益评估标准,量化非财务效益以吸引私营资本[9] 动员私营资本的挑战 - 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项目因缺乏可量化社会与环境效益评估体系,难以吸引私营资本[9] - 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复杂冗长,风险分担边界模糊导致私营企业顾虑重重[9] - 监管差异、长周期风险及财务模型局限是私营资本参与的三大障碍[9] 解决方案与创新模式 - 通过简化特许经营协议、明晰风险分担机制优化项目结构,打造可融资项目[10] - 政府可采取混合所有制改革,承担部分风险,私营资本享受分红收益[11] - 引入商业银行项目贷款分散风险,使私营资本获得与风险匹配的回报[11] 政策与协作机制 - 政策需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降低私营资本进入成本,增强投资吸引力[7] - 政府、多边开发银行和利益相关者需协作营造有利环境,明确政策框架与发展方向[7] - 金融机构应构建伙伴思维,创新融资结构如分层资本设计以降低风险[7] 技术与教育赋能 - 多边开发银行应在教育和技术转移领域发挥作用,提升劳动力技能确保可持续就业[8] - 推动数字平台、智能基建技术合作,利用区块链优化供应链金融降低成本[8] - 政府和多边开发银行可通过分担下行风险、共享上行收益模式吸引私营资本[8]
亚投行理事会年会公开研讨会|动员私营资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商报·2025-06-2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