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骑行乱象需多方发力
经济日报·2025-06-29 05:58
共享单车行业监管升级 - 北京市首次公开共享单车信用黑名单用户信息,美团、哈啰、滴滴3家企业联合限制违规用户超1100人次,标志着行业进入"精准化监管+信用化约束"阶段 [1] - 共享单车作为"最后一公里"重要出行方式渗透率持续提升,但车辆占压盲道、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构成挑战 [1] - 动态调控投放总量、规范停放秩序等措施已使部分城市运营秩序显著改善,但需构建"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社会共治"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1] 政企协同治理模式转型 - 治理主体从政府单一主导转向政企协同,企业需通过技术手段监测违规停放行为,政府依托多部门协同巡查机制 [2] - 北京市建立"总量动态调控+网格化智慧化调度"框架,配合黑名单制度实现"技术监管+信用约束"双轨模式 [2] - 用户行为责任被强化,通过行为干预推动文明骑行习惯养成 [2] 精细化运营策略优化 - 当前面临商务区早晚高峰车辆饱和与老旧小区夜间停放缺口等时空错配问题 [2] - 需通过大数据分析出行热力图实施潮汐式调度,高峰时段向枢纽区域增配车辆 [2] - 在学校、医院等特殊区域设置限时停放区,利用电子围栏实现时段性停放权限管理 [2] 公共服务共享本质回归 - 治理目标是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的方式优化管理 [3] - 制度创新使共享单车管理更高效,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现代化转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