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戛纳争议风暴:奖项荣耀背后,评审机制遭遇信任危机
经济观察报·2025-06-29 16:14

戛纳国际创意节奖项争议 - 巴西代理商DM9的创意数据类全场大奖作品被揭露使用AI伪造视频内容 包括虚假采访 TED演讲和媒体报道片段 其提交的案例视频被证实为算法生成的假象 [2][4] - DM9承认存在"系统性错误"并主动撤回该项目及另外两个获奖作品 该事件引发对评审机制专业性的质疑 [4] - 百威英博《One-Second Ad》获奖项目因利用音乐版权收费门槛漏洞(播放1秒片段规避授权)引发音乐界强烈反弹 被指贬低艺术作品价值 [4][6] 评审体系问题 - 参赛作品过度依赖华美视频包装 评委难以区分真实社会效果与人为编排剧情 案例造假因生成式AI技术变得更易实施 [6][7] - 现有评审标准过度强调"创意表达" 忽视真实性 执行合规性和道德边界等维度 导致虚假素材或挑战法规的作品获奖 [7][10] - 组委会虽新增AI声明要求 检测机制和伦理审查流程 但暴露长期存在的标准落地问题 [7][10] 行业反思与改革方向 - 广告行业需平衡"讲好故事"与真实性 评审责任应从"创意大胆度"转向"价值观承载力" [11] - 建议评审团纳入数据分析师 市场调研人员等多元背景成员 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 [12] - 未来创意作品需经得起公众 客户和法律的双重追问 评审体系需更科学严谨透明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2][13] 技术影响 - 生成式AI技术使伪造新闻画面 KOL评论 社交截图等内容更易实现 侵蚀评审信任基础 [6][7] - 新技术融入创作要求评审标准与时俱进 需制定AI使用规范并确保透明合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