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2018年至2022年连续五年通过虚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销售、视觉识别板卡代加工等业务以及退货不入账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 [2] - 2018年至2022年涉嫌虚增收入分别为4.25亿元、2.63亿元、1.38亿元、9891.41万元、2168.14万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86.08%、67.88%、41.33%、32.25%、15.24% [2] - 2018年至2022年涉嫌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1.53亿元、3263.18万元、3620.31万元、2201.71万元、-72.0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546.30%、4.00%、92.14%、8.01%、0.30% [2] - 2020年通过虚假转让子公司股权虚增利润1900.48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48.37% [3] - 2022年半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7981.09万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40.14% [3] 信息披露违规 - 2021年未及时披露2400万元关联交易,占2021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8.69% [3] - 2021年未及时披露3起重大诉讼,累计合同金额1.26亿元,占202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35.20% [3] - 2022年未及时披露5起重大诉讼,累计合同金额2.31亿元,占2021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79.70% [3]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拟对公司处以1000万元罚款 [4] - 对实际控制人李占江处以1350万元罚款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 对前任董监高人员分别处以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罚款 [4] - 首次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贺靖、于懿分别处以200万元、30万元罚款 [6] 公司背景与事件 - 公司成立于2012年,2018年5月在创业板上市,2024年6月被终止上市 [5] - 2022年下半年公司发生控制权争夺事件,原董事长李占江与时任董事长贺靖发生冲突 [5] - 第三方贺靖配合公司虚构业务收入9106.13万元 [6] - 第三方于懿配合公司虚构业务收入2.70亿元 [6] 监管趋势与影响 - 证监会首次对配合财务造假的第三方主体启动行政处罚 [1] - 2020年以来有58家上市公司涉及686家第三方配合造假 [7] - 监管思路从"聚焦造假主体"转向"全链条追责" [1] - 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造假责任人及配合造假方的追责 [8]
越博动力内斗双方均受处罚!证监会首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合计开出3310万元罚单
华夏时报·2025-06-29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