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冲突对商业活动的影响 - 冲突爆发后德黑兰交通瘫痪,市区加油站出现上百辆车排队抢购燃油,政府实施限购措施(市区10升/市区外15升)[15][17] - 当地光伏业务洽谈被迫中断,中国公司反应滞后,包括华为、OPPO等企业缺乏应急指挥系统[18] - 德黑兰商业展会活动受冲击,2023年11月电力展期间已出现参展商安全顾虑[31] 中资企业撤离行动 - 大使馆组织300余人华人群协调撤离,发布拼车信息(小车4人/大巴50人),费用200美元/人(仅出境)[33][34][37][43] - 陆路撤离主要选择免签国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部分企业包车撤离,有公司组织十几人集体转移[23][37] - 撤离过程中出现设备运输难题,有商人因需携带公司资料和电脑被迫放弃小车撤离机会[36] 商业基础设施受损 - 德黑兰持续断网导致通信中断,中国移动信号消失,充值受限(单次仅1.5美元)[29] - 国际酒店价格波动较小(80→100美元/晚),成为临时办公场所,但公寓区域因天然气管道风险被弃用[40] - 重要工业城市卡拉季遭精准打击,沿途可见建筑冒黑烟,影响当地工业生产[49] 跨境贸易物流中断 - 德黑兰领空关闭导致原定航班取消(6月13-27日),机票价格暴涨3倍(常规2千→1万元)[20][68] - 陆路运输检查严格,平均每50公里遭遇5-6次边检,禁止拍摄敏感区域[57] - 口岸通关效率下降,有撤离队伍在边境滞留9小时,另有车辆在途中遭遇轰炸[63] 伊朗本地商业生态 - 中产以上客户群体表现稳定,部分经历过两伊战争的商人保持运营[29][30] - 部分伊朗商人跨国辗转回国(上海-北京-阿布扎比-土耳其-德黑兰),体现商业网络韧性[51] - 边境出现伊朗人返乡潮,口岸每小时有上百人入境,与撤离外企形成反差[52][53]
从伊朗逃离的8天7夜:听到雷鸣都像导弹轰炸
虎嗅·2025-06-29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