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状 - 首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通过政策支持和特色化发展路径构建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时尚潮流引领能力和区域经济辐射能力 [1] - 当前建设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暑期消费热潮推动传统商业空间向商旅文体展融合的新型消费场景转型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口消费品份额及离境退税规模在全国占据重要比重,是国内消费市场的核心枢纽 [2] 差异化发展模式与新业态 - 各城市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暑期旅游需求集中释放进一步凸显差异化优势 [2] - 体育赛事与商业载体的联动促进短期客流转化为长期消费黏性 [2] - 低空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突破传统消费时空限制,推动城市从购物场所向生活方式体验空间升级 [2] 政策与市场支撑 - 从国家到地方形成完整政策支持体系,聚焦入境游便利化、优化离境退税、新业态培育等领域 [2] -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数字消费等新需求快速增长 [2]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消费场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签证便利化政策持续优化,支付、退税等消费痛点逐步破解 [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紧扣"国际""消费""中心"三大关键词,增强国际交流,提升消费便利化水平,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增设国际航线 [3] - 推动本土品牌与国际资源深度合作,培育具有文化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品牌 [3] - 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消费场景,发展可持续的服务消费,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各环节 [3] - 依托城市群发展优势设计跨区域消费线路,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县域经济联动发展 [3] 核心目标与价值 - 根本目标在于为国内外消费者创造优质体验,让人"愿意来、留得下、还想来" [1][3] - 城市建设需在商业空间中融入文化元素,在服务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在品牌建设中讲好本土故事 [3] - 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成为展现中国消费活力、传递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3]
创造优质体验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经济日报·2025-06-30 06:09